【发展论衡】 高校增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的背后
周春媚
最近,教育部发布了《低空经济相关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》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申请增设“低空技术与工程”新专业。作为一个前沿的新兴产业,低空经济不仅是产业界热议的话题、资本圈追捧的宠儿,也成为了教育界发力的方向。
2024年,被视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。人们头顶的这片低空,既是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可能的蓝海,同时也是一片仍有待开辟耕耘、尚存诸多空白的领域。其中需要加快补齐的短板,不仅有低空基础设施“硬件”,还有空域管理制度、高素质行业人才等“软件”。此次6所高校增设“低空技术与工程”新专业,正是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,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需要,有助于培育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。
事实上,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,行业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已经凸显。例如,无人机操控员是指在飞行期间适时操控无人机的人,业内称为“飞手”。 2024年10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据有关部门测算,我国“飞手”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。除了“飞手”,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工程师等岗位人员,也是行业的“香饽饽”,但总体都面临着人才供应不足的现状。
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的深度融合,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。2024年,各地纷纷设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,一大批新兴创业公司涌现,带动相关技术实现了许多创新性的突破。但在技术创新、产业发展、资金支持之外,低空经济要进一步“高飞”,亟待突破人才瓶颈,倾注更多资源,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背景、工程技术、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。高校增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,不仅是填补人才缺口的现实要求,也是以更强的人才链带动“四链”更深融合的长远考量。
不过,增设“低空技术与工程”新专业,只是打造更强人才链的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、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。一方面,应坚持多学科交叉。低空经济是多领域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,产业链条长,包罗了低空基础设施、飞行器制造、运营服务、飞行服务等诸多环节。例如,飞行器研发需要航空航天、机械制造等专业技能,而航线规划和运营服务则可能需要地理信息、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。因此,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,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,拓宽学科视野,围绕产业所需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。
另一方面,还要注重产学研融合。作为一个飞速成长的行业,低空经济的发展可谓“日新月异”,每一天都有新情况、新变化。这意味着,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低空经济的人才培养需求,学生不能单纯坐在书斋里学习理论知识,更需要深入到产业界中,在实践中了解前沿动态、锻炼所需技能。因此,高校与企业应当携起手,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,在课程开发、师资建设、实习实训、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一个共同体,破解在一些行业存在的高校培养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难题,真正培养出产业需要的专业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