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春太:推动科研成果无缝对接生产线 | 委员通道
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 文 朱哲 摄影】科研成果唯有实现快速转化,新质生产力方能蓬勃发展。然而,如何打通产学研转化的障碍,让科研成果能够无缝衔接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1月17日,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前,“委员通道”集中采访活动在省人民会堂举行。省政协委员、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就此分享了“郑州大学方案”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:“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,健全新型举国体制,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”针对这一要求,省委、省政府对郑州大学提出了明确的期望,即希望其能够充分发挥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创新溢出效应和科技支撑作用,实现科研与产业、创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。
那么,郑州大学是如何响应这一号召的呢?
刘春太表示,首先,为了产出大成果,郑州大学对学科组织模式进行了重构,并建立了“大平台、大团队、大项目、大成果”的协同创新机制。以院士、杰青、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为核心,以全国重点实验室、省实验室等为创新平台,学校围绕新材料、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重点突破学科,建设了8个学科创新中心,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。这些创新中心不仅打破了学校内部的学科壁垒,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,有组织地承担大任务,还与许继集团、平煤神马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,共同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,真正解决了产学研转化中的“堵点”问题。正是得益于此,2024年,郑州大学有46项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奖励,其中一等奖10项,几乎占据了全省的三分之一。
其次,为了加速成果转化,郑州大学解决了教师的科研成果“不能转、不好转、不会转、不愿转、不敢转”的问题。“具体而言,学校将原本属于学校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赋予了成果完成人,并引入专业技术经理人,搭建起教师的科研思维与企业产业思维之间的桥梁。”刘春太介绍,学校还出台了《郑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》,明确规定成果转化净收益的90%将归个人所有。
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,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了全新的局面。例如,关键金属团队成功打破了氨氮对钼冶金的“百年束缚”,研发出了无氨氮钼冶金颠覆性技术,该技术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“氨氮”污染问题,还使得工艺缩短了30%,其成果转化合同额更是高达6000万元。
目前,郑州大学的“双一流”建设备受关注。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,学校已拥有42个博士点、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,并牵头组建了3家省实验室。此外,学校的5个学科在ESI排名中位居世界前1‰,国内排名为第22位;在US News的国内排名中位列第27位;在QS的国内排名中排在第36位。
“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”刘春太表示,在新征程上,郑州大学将不辱使命,以“双一流”建设为牵引,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,坚定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。
责编:陶纪燕 | 审校:陈筱娟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万军伟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