委员通道上,财立方记者提问→
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段伟朵 王鑫 闫文瑞 杨萨 孙凯杰 文 朱哲 摄影】一片甲骨惊天下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,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,这是汉字的源头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。
近年来,安阳通过甲骨文广播体操、甲骨文书法等丰富形式,让甲骨文走进校园、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,既富有价值又出彩出圈。以此为借鉴灵感,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从小爱上优秀传统文化?
1月17日上午,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“委员通道”开启。大河财立方记者获得提问机会,就上述问题向省政协委员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杜贺驼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高红国提问。他的回答是“四个一”。
“首先,是一本书,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《诵诗识字来安阳》。”委员通道上,高红国举起一本书介绍说,“在这本书里,一共收集了100首安阳经典诗词和100个最常见的甲骨文字,我也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。安阳让这本书进入校园,进入景区,开展了万人千校诵诗识字系列活动,组织百名阅读推广人拍摄短视频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”
第二个一,是一手字,就是甲骨文书法。安阳以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为第一方阵,带动培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法老师,以星火燎原之势让甲骨文书法在校园内兴起。高红国说,现在很多安阳的孩子都会用毛笔写甲骨文对联,写甲骨文福字。
第三个一,是一套操。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,安阳把甲骨文字与体育运动相结合,编排了一套甲骨文广播体操,充满知识性、趣味性,非常受欢迎。孩子们在惟妙惟肖的动作中,爱上了甲骨文,记住了甲骨文。
第四个一,是一条线。安阳的甲骨文主题研学旅行路线品牌很有名气。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少年,尤其是港澳台的孩子们前来参观。在这条线路中,串连起了殷墟博物苑、殷墟博物馆、殷墟考古文旅小镇、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景点。殷墟甲骨文正在成为中原文旅新名片。
“大美河南,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,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凝魂聚气、固本强基的精神力量。我建议,让我们更多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,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,让河南灿若繁星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地走进校园,在更多的孩子们在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”高红国说。
据了解,2024年6月13日,河南省政协召开了“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”专题协商会,与会人员从片片甲骨说起,就加强发掘保护、深化研究阐释、推动活态传承等方面建言献策。高红国委员作为调研组成员,参加了调研活动。
“委员通道”,一头连着“国之大者”,一头连着万家灯火。政协委员们走上通道,围绕科技创新、区域发展、乡村振兴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。一问一答之间,政协委员们畅谈履职心声、积极建言献策。
“打通产学研转化的梗阻,让科研成果出了实验室就上生产线。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刘春太
刘春太表示,为产出大成果,郑州大学建立了“大平台、大团队、大项目、大成果”的协同创新机制。以领军人才为核心,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,围绕新材料、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重点学科,建设了8个学科创新中心,打破学科壁垒,实现交叉融合,并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,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,有效解决了产学研转化中的难题。
目前,郑州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备受关注。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,学校已拥有42个博士点、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,并牵头组建了3家省实验室。
“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,做好‘土特产’文章。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侯文邦
侯文邦,人称“红薯教授”,对红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。“过去,红薯是充饥保命粮,‘红薯汤,红薯馍,离了红薯不能活’成为一代人的记忆。如今,红薯成了消费者公认的保健食品,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。”
侯文邦表示,要善于用产业链思维,让种植户赚钱。近些年,他一直致力于引导薯农种植出既美观又美味的红薯产品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仅洛阳红薯产业一项,就带动了5000多农户增收6000余万元,经济效益高达40 亿元。
“让人工智能跑出河南‘加速度’。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李涛
“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融入大家的生活,我们和河南省儿童医院共同打造了智慧医疗系统,最先给患儿诊断的不是医生,而是人工智能。”
李涛说,这套系统自去年5月上线以来,已服务超过70万人次。不仅仅是人工智能+医疗,去年10月,河南启动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计划,探索行业多元化应用,阿帕斯也积极响应。目前,已在医疗、食品、传媒、教育、政务和农业等多领域推动项目合作。
“河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空间大、领域广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林家伟
作为长期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的河南省政协委员,林家伟表示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。他认为,从距离上来讲,粤港澳大湾区与河南相隔1000多公里,比较遥远,但是,两地之间不仅有合作的空间,而且空间很大、领域很广。“客从河洛来,豫粤一家亲。河南作为客家人的祖根地,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领域一直都有交流合作。”
两地经贸上互补性强。近几年,以华为、比亚迪、格力为代表的广东名企深耕中原大地,为河南制造强省建设提供了助力。林家伟认为,这些知名企业落地河南,成为先头部队,让大湾区的千万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企业对落地河南充满信心。
“优化营商环境只有‘升级版’没有‘终极版’。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王历彩
身为一名律师,王历彩在长期与民营企业的交流沟通中,深切感受到民营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强烈期盼。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推行一网通办、一网统管,让数据多跑路,企业少跑腿,通过透明服务、阳光审批让政务服务更加贴心高效了。比如郑州市推出的“郑惠企”政策服务平台,一个平台就整合行政审批、综合监管、金融税务、社会信用等多种数据信息,实现“一个平台”“一口办理”,让企业办事儿最多跑一次,甚至一次也不用跑,拿出手机就可以掌上办理。
“让河南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张勤生
“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很高兴地告诉大家,经过三年多的努力,依托河南省中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,将于今年10月正式开诊,为河南再添一支中医肿瘤‘国家队’。”张勤生介绍,目前,河南共有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,数量位居全国第一。涉及心血管、儿童、肿瘤等12个专业,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,涵盖洛阳、南阳、新乡、商丘五个地市。
“民营企业要坚定信心,破浪前行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王峰
王峰认为,即便面临外部压力的传导、消费转型的挑战和“内卷式”竞争,但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,在历经考验中壮大,在挑战中突围。他建议,民营企业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突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:首先要用新技术引领新质生产力、新产品引领新需求。其次要打开世界地图做生意,沿着“一带一路”找市场。最后要激发内生动力。
“更”出城市“新”生活
――省政协委员张峰
张峰介绍,信阳城市绿廊曾是单一功能的生态休闲空间,在改造提升中,尝试注入系统谋划和价值创新的理念,不仅打造了“两岸晓烟杨柳绿”的烟火场景,还巧妙穿插构建了中小企业文化交流和品牌展示柔性平台,提升了城市消费活力和产业活力,为后期公园的持续投入也注入了源头活水。“城市更新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新平台,承载着让城市更美好、让人民更幸福的使命。在‘更’上着眼,在‘更’上奋进。”
“科技赋能,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活、长火”
――省政协委员巩文
巩文介绍,河南拥有几千年的厚重文化遗存,拥有数量众多的珍贵文化IP,应当被记录好、展示好,传承好。目前正在筹划通过现代技术,打造一套包括文字、图片、音频和视频在内的“非遗数字化档案”,长久的留住文化基因。传统文化和产业应该“双向奔赴”“双向赋能”。
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活、长火,巩文建议:第一,设立科技文化融合专项基金,并实施税费优惠,减轻企业运营负担。第二,鼓励高校增设科技文化融合相关专业,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,提升文化人才质量。第三,加大宣传推广力度,设立专业性文化创新示范园区,集中展示与推广成功案例,让大家看到文化的无穷力量。
责编:刘安琪 | 审校:陈筱娟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万军伟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