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朱娟】乡村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,对乡村振兴而言,非遗的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日益明显。
“当下,新产业、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萌生,为河南乡村非遗递上了‘黄金入场券’。在‘文化自信自强’‘乡村高质量发展’的时代语境中,激活乡村非遗刻不容缓。”2025年河南省两会期间,河南省政协委员、思想集团董事长张晓亮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如何激活乡村非遗,赋能河南乡村振兴?今年河南两会上,张晓亮带来了《“小非遗”解锁“大产业”,传承“豫”见非遗,赋能河南乡村振兴》的提案。他提到,建议组建乡村非遗挖掘智库联盟,整合多学科力量,激活乡村非遗文化基因。
现状:挖掘深度不足 与产业耦合度低
河南地处中原,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。近年来,河南通过持续发展非遗工坊,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不断显现,不仅保护、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还在助力百姓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,河南有非遗工坊(含非遗扶贫工坊)213个,其中有64个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。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,河南有5个入选。
河南乡村非遗的现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,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。“当下,河南乡村非遗挖掘尚处‘粗放式’阶段,多是‘打卡’普查,未能深挖文化富矿的底层逻辑与精神标识。”张晓亮表示,同时,乡村非遗转化被旧有范式牢牢锁住,技术与创意短板凸显。在数智时代,超60%的乡村非遗工坊仍沿袭传统手工模式,“数智赋能”近乎空白。
另外,张晓亮还关注到,非遗与乡村一、二、三产业耦合度低,尚未融入产业生态“全链条”。比如,农业领域,“文化IP+农产品”模式尚处萌芽,不足15%的特色农产品借助非遗文化赋能,开发联名文创礼盒。
他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,含非遗项目的乡村游游客重游率不足 20%。“消费场景单一,难以把‘头回客’变‘回头客’,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强劲的发展胜势,掣肘经济、社会效益释放。”张晓亮说。
建议组建乡村非遗挖掘智库联盟
针对河南乡村非遗面临的困局,张晓亮提出了构建专业体系,科技文创赋能,全链协同融合的建议。
“建议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及专业文化机构,发起成立‘乡村非遗挖掘智库联盟’。对标乡村振兴战略中‘文化铸魂’要求,制定系统的非遗普查与深度调研方案,整合历史学、民俗学、社会学等多学科力量,投入专项经费。”张晓亮表示,同时,建议各地市文旅部门贯彻落实“文化惠民”政策,以“非遗文化普及月”为抓手,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组织非遗传承人、志愿者组成“文化轻骑兵”。
乡村非遗数字化转型需要资金和政策支持。张晓亮表示,希望设立“乡村非遗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池”,出台扶持细则,对引入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、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非遗工坊给予高额补贴,降低技术应用门槛。搭建“乡村非遗科技成果转化云平台”,促进工坊与科技企业、科研团队开展线上对接,加速传统工艺智能化改造,催生非遗新业态。
在提升产业耦合度,全链协同融合方面,他认为,可通过农文旅融合,打造“田园非遗综合体”;工业链式整合,构建“非遗产业共同体”;服务业体验升级,解锁“沉浸式非遗游”。
从三个方面破题,深挖河南红色文旅转化潜力
除了关心乡村非遗、乡村振兴,河南红色文旅的发展也是张晓亮关注的重点之一。
河南是一片红色热土,诞生了吉鸿昌、杨靖宇等英雄人物,形成了以焦裕禄精神、红旗渠精神等为底色的中原精神,融汇交织成了河南的红色基因精神谱系。
如何深挖河南红色文旅转化潜力?张晓亮以传承焦裕禄精神为例,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。
一是创新文旅产品体系。可在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张庄打造“焦裕禄在张庄”沉浸式体验馆。由文旅部门牵头组织,联合历史专家、当地村民组建专业资料收集小组,深度挖掘历史细节,精心打磨脚本初稿。随后,投入适量资金,招标科技公司,运用VR、AR、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,将脚本转化为身临其境的实景体验场景。
二是加强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。张晓亮建议省文旅厅组建专项品牌打造小组,诚邀专业设计团队,设计“焦裕禄精神”红色文旅统一品牌标识与宣传口号,同步推出严谨规范的品牌使用手册。
三是配套服务全方位升级。省财政厅设立专项基金,优先修缮兰考焦裕禄精神系列纪念场馆的老旧建筑,更新陈列设施;同步拓宽景区周边道路,合理增设公共卫生间与生态停车场。此外,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社会资本踊跃参与景区周边酒店、民宿建设。
责编:李文玉 | 审校:陈筱娟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万军伟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